基层新型“职业农民”面临的实际问题 作者:张小峰    时间:2014-11-30


导读: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提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作为农业部确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省推进省份,陕西从2011年至今,全省已认定各级职业农民3835人。农民已不再是身份,它已经演化为一种职业。



“农民”从身份到职业的变化
        农民从身份到职业的变化,是很符合中央整体政策发展需求的。尤其是户籍制度改革就在逐渐试点,消除农业与非农业户口的差异。目前全国已有河南、新疆、黑龙江、河北4个省份正式出台了本地的户籍制度改革意见。值得注意的是,各地的方案各有不同,而这其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差别,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并建立和完善居住证制度。
“农民荒”倒逼职业化
        笔者之前曾与一位朋友闲聊,谈起现在各行各业大佬好像都开始进军农业。心有疑问,问友:“如果农业真要是这么赚钱的话,为什么农民的均收入始终提不起来呢?”友答:“其实很多农民经营方式并不合时宜的。”“70后不想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根本不谈种地!”很多会种地的人群大多是中、老年,对科学种田的新方法不能贯彻,导致效率低下。也不会进行市场的运营,结果方式传统、结构单一,不能获得好的经济收入。由于这种农村经济的效益低导致年轻人出外打工。农民间也有形容这样的俗语“田里忙活好几年,不如城里大半年”。很能反映这个恶性循环衍生出来的”农民荒”的真实现状。
        《重庆日报》对“职业农民”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认为现在中央提出“职业农民”这一概念,就是希望通过职业培训等多种方式,来提升农民的职业化水平。通过打造一批有文化、有技能、懂经营、会管理的现代新型职业农民,找到农业生产的转型之道,为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地”问题找出路。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考核标准
        我们中国人是最会“做”证的,曾经有媒体细数过,陪伴我们中国人一生,从出生证、计划生育证、学历证、房产证到退休证、火化证,总共有大大小小70多个证。这些证当中,有的具有很高的价值,有的却用过一次或者一个阶段就压箱底,再也没用过。如何使“职业农民”成为对农民有价值的证呢?
        《职业农民培育认定管理暂行办法》首先划定了新型职业农民的标准:16岁初级职业农民应具备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中级要求高中或农科中专以上文化程度,高级则应具备农科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初级职业农民收入应达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10倍,中级达到10—20倍,高级达到20倍以上。
        这份认定标准表达了职业农民的两个考核方向,一个从学识纬度,一个从市场检验的方向进行等级的考核。行不行,市场来检验!说明农民等级考核制度从基础出发,少了不实用的花架子。
        而且在很多地方,正在试点针对“职业农民”的相关补贴和优惠政策。刚刚出台的山东《招远市新型职业支持扶持政策(暂行)》中规定,被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可以得到市财政给予的每年300~500元不等的专项补贴,每新建成苹果矮砧栽培基地达100亩以上的还有10万元奖补。同时,他们如果创办企业,不但能简化审批程序,而且在生产经营中产生的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城镇土地 使用税、农村金融有关税费、农民专业合作社税费等,都将享受专项减免待遇。此外,新型职业农民还能享受金融信贷支持,申请小额贴息贷款。
        而且针对“职业农民”的管理,他们采用了“动态管理”:山东省招远市不仅建立了新型职业农民档案和信息管理系统,还建立严格的准入和退出机制。每年审核一次,一旦认证的新型职业农民不按要求参加培训学习,无法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将收回其资格证书,停止对其的各项补贴和优惠。
基层推行面临的“认识”问题
        新型“职业农民”目前面临哪些问题呢?笔者翻阅了一份来自基层“职业农民”培训机构的资料,其中归纳了五点“职业农民”在基层面临的实际问题,很具有代表意义。
        (一)认识问题。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是上热下不热,县乡没有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摆上重要日程,没有提出长远规划和实施计划。而农民受文化知识基础、家庭经济状况和年龄等因素的制约,对培训学习的重要性认识远远不够,没有表现出参与的主动性。
        (二)机制问题。政府统筹协调力度不够。从纵向层面来看,我县虽然成立了专门的农民培训机构,但对该项工作的统一协调力度还不够;从横向层面来看,涉及农民培训工作的部门有农业、农机、劳动、扶贫等多个部门,但部门职责不够明确,在培训中缺乏必要的衔接和配合,基本是各自为政。
        (三)经费问题。我县在农民教育培训上基本没有经费投入,相关职能部门只能依靠中央和省级专项经费进行培训,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不强。
        (四)师资问题。农民教育培训所需要的大量师资很难得到保障主要是临时抽调各相关部门职能科室的工作人员。教师的知识层次、理论水平参差不齐,而且都是兼职的,因而更换频繁,时常出现“空堂断档”现象,培训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极大的影响了培训的效果和质量。
        (五)对象问题。留守农村的绝大部分是老人、中年妇女以及上学的孩子,他们的主要任务事实上是看家,绝大多数缺少科技知识,有的年老体弱,从事简单的种植、养殖尚且勉为其难,自主创业就更无从谈起了。有的只看眼前利益,认为学习耽误生产、来培训还得给误工费。如果培训以这些既无愿望又无能力的留守人员为对象,效果就有所折扣。
        这五点相信其他的地方也存在着,这其中的关键词“认识”,点睛之笔成为五点内容的精髓。“认识”问题的两个方面,一个主要对象是地方政府,另一个是培训主体。机制、经费、师资上的不衔接、不足,实际上就是地方政府在基础设计上,没有意识到“职业农民”的问题重要性。不能领会“职业农民”对未来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意义。“农村”、“农民”、“农业”的“三农”问题,其本质不就是“农民”的问题么?布局三农未来发展,解决产业升级和农民身份的转变,“职业农民”不就跃然眼前,成为一把金钥匙!其次是培训主题的认识问题,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来接受教育还需要给“误工费”,这还是缺乏对教育改变思路,转变生产方式的观念。看来,推行“职业农民”,先要做好基层的思想工作,由思路的转变,才能完成对好政策的接受。
        培养“职业农民”已经实行了3年多了,虽然有些地方的推行还存在很多实际问题,但很多地方的农民因通过“职业农民培养计划”得到了学识的增长,概念的更新,加深了对农业产业化的认识和了解,提升了产业竞争力。那么我们如果想让这样的职业化培养之路持续走下去,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呢?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张晓山对记者说 “要想引导合格的农村劳动力成为职业农民,要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通过增加种粮补贴、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培训,完善社会管理和农村金融体系,确保他们的收入高于外出打工,这样他们才能安心留在农村发展。”(作者:曹笑)

关于我们

项目介绍

发展历程

组织机构

资质证书

联系我们

购物指南

新手购物指南

交易条款

购物流程

购物保障

商品评价

会员介绍

会员等级说明

会员权利和义务

积分说明

帐户管理

帐户余额查询

物流配送

配送流程

配送条件

分装中心

社区服务店

终端配送柜

支付方式

支付方式说明

使用积分支付

订单管理

下单时间

如何查询订单

购物须知

售后服务

验货与拒收

退货原则

退换货流程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