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专题深思:为农业现代化打通金融血脉 作者:李波    时间:2015-11-15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当中,农业现代化的任务最艰巨,必须创造有利条件,形成强大合力。长期以来,农村金融发展相对缓慢,功能发育不完备,导致农村长期处于资金“失血”或“贫血”状态,这是制约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关键因素。当前,只有全方位加快农村金融发展,消除金融抑制,增强农村金融“输血”和“造血”功能,才能从根本上破解农业发展的资金瓶颈,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强化金融服务“三农”意识。金融在某些时候会显现出“嫌贫爱富”的特性。这就需要积极引导农村金融发展方向,带动农村金融机构转变服务理念,促使其放低“身段”,将服务下沉到广大农村地区,让农村金融发展深深植根于农业发展之中,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金融发展的双赢。从政策层面分析,应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优化组合,不断加大农村资金投入力度和农业补贴力度。发挥政策性银行信贷支持和启动作用,引导农业信贷资金流向,加大对偏远地区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设置合理的金融杠杆比例,鼓励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开展农业领域风险投资活动。实施差异化监管原则,协调好农村金融机构创新发展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在建立多层次风险预警机制的基础上,有效控制、化解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类金融风险。

推进农村金融机构改革。改革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力。农村各类金融机构的持续改革,是提高农村金融效率的动力源泉。但也应看到,面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农村金融机构仍然存在诸多不适应问题,抑制了农村金融和农业发展。当前,必须以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为目标,全面深化农村金融机构改革。首先,强化农村信用社的主力军地位。以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法人治理结构和资本补充机制为框架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实现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改革目标,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支持农业现代化的金融主力军作用。其次,继续增强政策性银行、国有大中型银行服务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骨干作用。通过机构调整、业务范围调整和融资模式创新,降低农村融资贷款成本,拓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融资渠道。第三,积极引入民间资本,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形成良性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鼓励和引导农村乡镇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和小额信贷公司有序、规范化发展,进一步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最后,以培育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为突破口,坚持封闭性原则,探索农业生产和金融服务有机结合的互助合作组织发展新路径。

完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农业发展的地域性差异和农村生产力的多层次性,形成了多层次的金融需求。这就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多层次金融体系,形成金融市场、资本市场以及银行机构、新型金融组织和其他金融机构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协调合作关系。从农业生产角度看,一方面,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和科学发展都离不开各种资源要素的数量积累和配置效率提高。因此,只有建立覆盖全面、功能齐全、渠道畅通的农村金融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各类资源要素的最大效用。另一方面,实现农业产业链有效延伸和结构升级,需要发挥不同金融机构在价值发现方面的比较优势。只有根据不同产业链关键节点的实际资金需求,选择合适的金融机构,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鼓励农村金融市场创新。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鼓励金融产品创新,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进一步促进农村产权制度、经营方式和组织机构创新发展。首先,农村金融的一个重要功能在于通过价值发现提高农村各类资源要素的资本化程度。农村金融产品创新能够拓宽农村经营主体抵押担保的范围和方式,进一步促进农村要素市场发育。其次,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等的抵押租赁和流转转让等制度改革,也需要借助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形成科学定价机制,实现土地产权的合理定价。第三,新型农业经营方式创新,离不开农村金融机构和市场提供合理的激励机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规模和水平上存在差异,对金融需求也不尽相同。只有推进金融产品创新,才能不断满足其差异化金融需求,实现金融产品在利率、期限、额度、管理流程和风险控制等方面的优化组合,形成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产品结构,全面支持农业生产经营。

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首先,加强农村金融支付体系建设,拓展农村金融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主要是通过农村基础金融服务供给网络建设,提高农民金融参与水平;通过扩大支付系统覆盖面,丰富结算和支付产品体系,提高农村金融渗透率。农村金融支付体系建设除了可以解决农业现代化的资金问题,还有利于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积极性。其次,通过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有效降低农村金融交易成本。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分散化、小微化及其导致的农村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严重制约着农村金融发展和农业经营主体融资能力提高。而农村信用体系的作用就在于评估并提高经营主体的信用水平,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和交易成本,提高融资便利性。建设农村信用体系,在缓解因缺乏担保物而导致的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的同时,还有利于农村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


关于我们

项目介绍

发展历程

组织机构

资质证书

联系我们

购物指南

新手购物指南

交易条款

购物流程

购物保障

商品评价

会员介绍

会员等级说明

会员权利和义务

积分说明

帐户管理

帐户余额查询

物流配送

配送流程

配送条件

分装中心

社区服务店

终端配送柜

支付方式

支付方式说明

使用积分支付

订单管理

下单时间

如何查询订单

购物须知

售后服务

验货与拒收

退货原则

退换货流程

常见问题